诚信指数 0
一站通留言 客户留言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收藏此网站 发送消息
首页
雅丰简介
产品世界
企业新闻
联系我们
客户留言
search 搜索网站中其它产品:
行业信息
一比多
您现在的位置:上海彦佳广告传媒有限公司 > 企业新闻
 
企业新闻
音响:符号·印象
发布日期:2009-09-24

法国广播剧《鱼缸》给我的听感就是,它是一部典型的印象作品。印象主义手法早在莫奈和梵高时代,就普遍运用于绘画创作。而以此种手法创作广播剧,的确是一种创举,令人耳目一新。
  现代广播作品,无论是广播剧还是特写,更多关注的是人,关注人的心灵层面和人的生存状态;强调从个体的独特性来反映整个社会的普遍性问题。这一特点在《鱼缸》这部作品中体现得尤其突出。它的内容是写实的,讲述的是主人公一段真实的生活状态;它的记录方式却是零散的,通篇没有一条清晰的线索,也没有矛盾冲突构成和故事结构。但是我们听完这部作品,感觉印象非常强烈,有一种感动人的心灵最深处的强烈震撼。为什么?印象主义!
   梵高有一幅名画叫《夜间咖啡馆》,描绘了画家眼里的一个流浪汉聚集的地方。在这幅画里,血红色的墙壁、深绿色的天花板与金黄色的地板使整个画面喧嚣而又恐怖,正中的台球案像一个绿色的棺材,让人情绪沮丧。整个画面通过零散的色彩之间的强烈对比,把画家内心深处的不安与痛苦表现得淋漓尽致。我们看凡高的画,关注的焦点不是凌乱的色彩与细碎的笔触,而是画家当时所处的心灵状态。《鱼缸》给人的心灵感触与《夜间咖啡馆》有异曲同工之妙。
   《鱼缸》篇幅较长,分成18集。但每集并不长,呈独立单元状。每个单元的主要构成元素是主人公在特定环境下的一些特定的语言和音响,这些元素看似零散,其实是有其内在的关联,而这个关联就是主人公的在那个特定时期特定环境中的生存状态和心灵状态。这是一种情绪无聊、内心无望的生存状态,主人公的这种个体体验,反映的却是我们这个社会普遍存在的一个被压抑的群体状态,这是最令人感动的地方。状态是心灵的反映,不必通过简单的主题来阐释。任何试图通过主题诠释来解读这部作品的做法,我认为既简单又幼稚。只有基于印象主义的角度,我们才能更容易把握整个作品的内涵。
   鱼缸这个名字本身就具有象征意义。作品通篇描绘的是主人公的一系列办公与生活的琐碎事情,这些琐碎事情有发生在同事之间的,也有上下级之间的;有每年的例行体检,也有单位的业务培训;有无聊的接待工作,也有嘈杂的展览会任务。这些看似无序散乱的故事,被一条清晰有力的线索给紧紧地串了起来,这条线索就是主人公被压抑的痛苦的生存状态。只有深刻体会到主人公当时的思想状态,你才能对剧中那些很随机、很即兴的语言对白以及那些相应的很随意的音响元素,找到解读的突破口。这也是现代艺术的流行手法,主题不做明确的阐释,它是通过强烈的印象冲击传达给我们的。
   《鱼缸》这部剧的制作手段也很现代,其亮点就表现在对音响的驾轻就熟的运用。有几点比较深的体会,这里可以谈一谈。
——音响的现代表现:符号的象征
   我们都知道音响是为主题服务的,但是运用音响的手法却有差别。传统意义上的音响是对现实的模拟与表现,但是这部戏的音响更多的是体现在象征层面上的,它更像是一个具有象征意义的符号。
   所谓符号,不仅是诠释和解读,更是一种象征。比如,剧中有一句台词:“一个临时工,在酸里个溶解的总是临时工……”在相应的位置出现的音响是:阿司匹林在水里溶解的汩汩声。这时的音响是对台词的解读。再比如,主人公在下班的时候,说:“明天见。”此刻剧中出现的音响是玩具娃娃的哭声,这个音响就是典型的象征符号,你可以理解为主人公内心脆弱和痛苦的状态,也可以理解为什么都不是,它就是一个符号,一个记录主人公当时心境的一个符号。
   有了符号的概念,我们再解读这部剧的音响就比较容易了。在第四集的开始有一组音响元素:水声、泡沫声、击剑声、电影《超人》的音效、枪声、电话声、八音盒和娃娃的哭声。配合这组音响的是一组台词:湿滑的斜坡/我看着我的手/打字的时候我的手在颤抖/工作的时候我想到/我想到/我想到/我想到……在这里,所有音响的解读都只有一个,就是主人公当时的特定内心感受。我们没有必要去具体解读并关注台词与音响的合理性,因为台词本身是一种象征,音响是一组符号,两者记录的是主人公的内心状态,而不是生活本身。生活是连续的、线性的;而内心感受的状态体验则是可以断续的,呈非线性表现。如果压抑、窒息、内心忐忑以及渴望与绝望这些词汇是我们听完之后的感想,那么这个感想也就是对上面这组音响的解读。
   在这部剧中,具有象征意义的音响符号比比皆是,比如:用牛叫声象征员工的辛苦工作,用皮鞭的抽打声象征老板的无情剥削,用水壶沸水的汩汩声象征人的窘迫程度,用焰火声象征思绪的变化与飞跃……在这里我们并不关注音响的合理解释,我们的关注重点在于它的符号特征。有了这个认识,我们的思路才能伸展与拓宽,才能不受约束地尽情发挥想象力。而想象力正是一部广播剧活的灵魂。
——音响与对白孰重孰轻?
   至少在我看来,这部剧音响与对白之间的界限是很模糊的。音响既不是对白的补充,也未作技术上的任何渲染与夸耀。音响与对白一样同为主题服务,没有孰重孰轻之分。更多的时候,音响的出现就像是传统意义上的台词。另外,又有许多对白成了本剧的音响构成。比如剧中有一个反复出现的男人的声音:“团队精神”。这个声音是一个具有典型象征的符号,这个符号也不能简单划为对白或者音响,它的出现更多的解读是一种对主题的提示作用:象征个体特性与群体共性之间的矛盾冲突。其内涵是深刻的,而阐述主题方式又是含而不露的,因此倍显文化内涵。
   还有一个明显的例子,是第二集一组来电者的对白:我想订游塞纳河的船票/我不认识我父亲,可他是一座雕像的模特/我妻子不懂艺术,她恨我喜欢的一切/几个星期了,你们电话打不通/能介绍一家饭店吗……这组电话到底是对白还是音响,这个问题其实没有任何意义。这些随机无序的无聊繁琐的语言,只是让我们去切身体会主人公内心的烦恼:一种对无聊工作极度排斥的内心状态的写照。
   最极端的例子是中间有两三集,语言对白本身就夹杂着明显的咝咝噪音,给人一种难以忍受的印象。这是音响师故意而为的,目的就是表明主人公的极度混乱、痛苦几乎接近崩溃的心理状态,手法很大胆,也很有想象力。这个时候的对白更确切地说,更像梵高作品中的那一道道凌乱细碎的油彩笔触,是一组具有典型印象主义特征的音效。
   也正因为音响与对白的界限是如此的不清晰,才使整部剧的制作难度加大。这个难度不在技术层面上,而在于对艺术感觉的要求很高。很多段落对白与音响的组成既没有清晰的线索可循,也没有主次分明故事结构可依托,所有声音元素的堆积完全靠对节奏的把握来实现,这是很不容易的,需要很高的艺术修养。因为写实的东西好再现,务虚的表达就首先需要对生活有深刻体验和感悟,它体现在录音师的心理节奏控制上。比如,第十六集我认为做得尤其精彩,它是一组具有典型特征的音响组合,主要是一组语言对白。录音师对不同对白不仅做了音色的区分,还对声音的空间分布做了刻意的安排。尤其在对整体节奏的把握上,很好地适应了听众的情绪反应节奏,使整体构成有机有序,听感强烈而自然,没有任何拖沓或紧促之嫌。
——音响运用的随意性
   为什么要单提这一点呢?因为很多同行有一个误区:就是只关注音响的写实表达,而忽略了它具有象征意义的符号作用。这种观念上的落后,导致在音响的运用上有了很大的局限和束缚,不能发挥声音元素所固有的无限想象力。
  
   一个重要的概念首先要澄清,就是我们的音响是为谁服务的。是为我们自己服务的,还是为听众服务的?所有人的回答一定是后者,这是没错的。但是具体到实施环节,我们常常会不自觉的把听众的情绪反应给忽略了。于是经常出现这样的情景:我们在做一部戏的时候,老是孤芳自赏地认为这个音响大了,那个音响小了,却从没有意识到听众此刻需要的是什么样的音响。如果听众此刻需要音响的强烈冲击,那么无论此刻的场景是远或是近,我们都要把这个音响作为特写强烈地表现出来。因为此刻音响不仅仅是场景的再现,它还是助燃听众情绪的有效手段。
   音响运用的随意性,不是狭义上的随意发挥,而是强调它的符号作用。解放观念解放束缚,把它的想象空间发挥到,这才是我所要表达的观点。只要是主题需要的,我们的音响手段都可以尝试。即使是在传统广播作品中,我们对音响的运用也不应该仅仅局限于“丁是丁卯是卯”的思想束缚中。声音是有想象力的,所以音响运用的随意性还体现在它的想象空间上。
   《鱼缸》里的音响素材其实都挺简单的,对音响的使用既不复杂,也没有过多的雕琢痕迹。但是通篇我们听来感觉很有震撼力,这不是音响的功劳,而是作品本身所具有的文化内涵带给我们的冲击。在这里音响不是炫耀的手段,它和对白以及音乐很好地融为一体,呈现了一组凡人的琐碎故事,展现了一幅群体的生存状态画卷。音响不刻意雕琢,恰似很随意的发挥,其实是很体现创作者的艺术功力的。因为这样的随意性表达,才使每个听众都很好地拥有了一个可以驰骋想象的空间,这是该作品成功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
   剧中一个明显的例子,是全剧的结尾部分:录音室被鱼缸破裂冲出来的水浸泡之后,在整段对话当中,不时有在水中走动的脚步声。即使在没有人动作的时候,这个水中脚步的音响依然贯穿其中。以写实的角度看,这不合情理;可是以反映当时的情景状态来考虑,这样的安排又是合理的。它的出现只有一个目的,告诉听众当时的场景所在和环境特征。我们总不至于用流动的水声来再现环境吧,那样就更有悖常理了。由此可见,在以声音为载体的广播节目中,音响的运用真的不必太局促了。
   音响运用讲究随意性,引申一步讲,节目的制作也可以随意一些。这个随意强调的是不刻意:制作手段不刻意炫耀,主题阐释也不刻意雕琢。我常反思过去的一些作品的缺憾:主题鲜明这没有错,但是阐述主题的手段太直接,太过于雕琢,以至于不能给听众留下思考的空间。听众的目的是接受我们的主题阐释,而不是思考和判断。为什么会是这样呢?因为我们的主题铺垫太满,几乎不容听众的思考。这样的作品完全是为自己而作,没有回味,因而也不会有深刻的内涵价值。
——关于文化层面上的思考
   《鱼缸》讲述的是一个人,以及她周围的一群人的故事,反映的却是整个社会的一种生存状态,这个状态具有普遍性,因而感人至深。说它是一部的广播剧,不仅仅是因为它制作精良,立意深刻,更主要在于它有很深的文化内涵。最后一场戏是一个虚拟的场景:巴黎被洪水袭击,造成全城的崩溃与瘫痪。作者在这里运用了电影镜头语言,用强烈的音响冲击,来给听众勾勒出一幅骇人的画面。这个画面有什么深刻涵义吗?换个角度我们来思考一下,假如人就是鱼缸中的鱼,那么在这个压抑的鱼缸之中,我们都拥有什么呢?假如这个鱼缸被无情地打破之后,我们还剩下什么?如果这个主题太大,我们换个小点的,从文化的闭塞和被入侵的角度来重新审视我们自己,“鱼缸”又是多么耐人寻味的两个字啊!
   反思我们的一些广播剧,是不是也应该少一些空洞的主题说教,多一些文化方面的思索;少一些呆板的可以雕琢,多一些想象的随意发挥。这让我想起美国埃默里大学教授马克·鲍尔莱描述美国沉迷于网络游戏的年轻一代的一段话:“他们的智力没有什么问题,而是他们有的机会和资源成为最聪明博学的一代,却不善加利用,反而沉浸自己的小世界里不能自拔。”细想想,这段话可以引申在许多领域。现在我们做节目的时候,更多追求的是信息的高度丰富,但恰恰忽略了内容的肤浅;我们的技术领域从不缺乏先行者,我们的设备总是走在世界的前列,我们的制作手段也逐步向好莱坞看齐,我们的文化资源也极其丰富,但是我们制作出来与之相称的沉甸甸的作品了吗?我个人的回答是否定的。我以为文化的缺失,或者说文化的肤浅是如今的流行病。没有文化层面的考虑,作品终究是禁不住推敲的。
 

免责声明:本商铺所展示的信息由企业自行提供,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由发布企业负责,一比多公司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友情提醒:为保障您的利益,降低您的风险,建议优先选择商机宝付费会员的产品和服务。


上海彦佳广告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上海市   邮政编码:201824
联系人:MISS WEI   电话:13816926482   手机:13816926482   传真:021-33519453
技术支持:一比多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070060     网站Icp备案号:沪ICP备05000175号
<%---站点编号 ----%> <%---页面编号 ----%> <%---页面参数1 ----%> <%---页面参数2----%> <%---页面参数3 ----%>